《饥饿游戏》影评:当规则维护不公时

蝙蝠侠III、饥饿游戏、被解放的姜戈——当规则维护不公时

  于是乎,又开始搬老文过来了……

  写《生出个未来,么?》的时候,想了想,感觉还是把这个也搬过来吧,凑个左右脸方便大家打~~

  顺便这不最近有《饥饿游戏2》么?所以就发一个《饥饿游戏》的评出来找打一下~~

  差不多算是连续看了连续看了这三部电影,发现这三部电影的某些内容是很想通的,所以就打算扔一起简单说一下。

----

  蝙蝠侠III里的一句话我感觉很有意思,就是罗宾和戈登警长在交谈,然后说到“当你看到政策维护不公时”(大意)。

  当政策与法律在维护不公而不是保护公平与公正时,蝙蝠侠便诞生了。

  事实上,无论是蝙蝠侠还是别的超级英雄,他们的身上都或多或少带有这种烙印——现行法律体制下的边缘处,邪恶与不公滋生,但法律却无能为力,甚至为虎作伥,于是英雄们站了出来。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便是我们国人所说的江湖的理想化——游走于以庙堂为代表的法律框架以外的规则体系,为了维持大家所认同的公平与正义。

  因为规则不够完美,或者本身就不完美,从而会有人站出来要求补完,并着手补完,这是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所以我们可以在DC的世界里看到蝙蝠侠,在电影里找到海扁王,但在现实生活里,这一切都不存在。

  英雄生活于童话。

--

  法律等规则的缘起,也许可以谈到国家和政府的诞生,这应该看看《君主论》什么的(这本书其实不是很好,某些观点偏激)。

  简单说来,人天赋而有自由与追求美好的权力,这种追求衍生出各种被认为天生就有的权力,可参考《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但只要地球上不是只有一个人,这种权力与自由就不是无限的,而是有其界限的。无限的自由只能带来混乱和无政府主义,而这两者显然不是好东西。

  因此,人们授权一部分人组建政府,来管理整个国家,和国家中的所有人。(可以看我11年的长文,如果还能找到的话)

  当然,这说的是概念界中发生的事情,在实际历史中,所有一切自然不会这么美好和完美,伴随着各种血腥暴力和肮脏交易,这是很自然的。但从《大宪章》到三级会议,再到后来的现代国家政体,其逻辑内核走的是这么个过程,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这些概念界的东西都只是工具,用来满足政客们的私人诉求。

  关于概念界中的东西和实际操弄帝王术的政客们的诉求,显然不是这里所要扯的范围。

  显然,法律规则的起源,便是各种力量的制衡——概念界中每个人对自由和幸福的追逐,在现实界中就是对各种权力和欲望的渴求,这些东西交织在一起,在Min-Max原理下,自然就会达成一种平衡,并最终这种平衡以法律的形式被写下,就如同写在太乙轮上的“晋可秦”(《轩辕剑IV外传苍之涛》,而且我似乎很喜欢太乙之轮这个设计总是对其念念不忘……)。

  问题就来了,任何规则的建立,显然不是以全盘公正为目的的,也不可能是以所谓的正义为目的的——哦,别傻了,你真认为这个世界上存在正义吗?存在的只是相对不坏而已——关于什么是正义,是否存在绝对的正义,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这里不额外展开。

  规则的建立不可能为了所有人,它只为了几个最有力量者之间的平衡牵制——这个问题放大到宇宙学层面,可以看我11年翻译的西班牙文小说中的《新宇宙演化论》一章(貌似也是全书最好看的一章,最后一章)。

  于是乎,在最具力量者之外的边角,就会有额外的规则被建立——这便是法律是补完,一种法外之规则。

  它们的存在是现实,是必然,也是必须。

  在DC和Marvel的世界里,超级英雄就是这样的补完。在中国的武力浪漫主义信仰中,江湖便是如此。

  但更重要的是,当原本的规则变得不适发展时,补完的规则就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DC最近的《不义联盟》,虽然这样的世界不算什么好事,算是花幕和铁幕的揉合品。

  既然规则的创建不是为了公正,那么有一些现象就很自然了,比如新大陆发现初期的黑奴制度,各民族文明发展初期的奴隶制和中期的农奴制,还比如饥饿游戏中的饥饿游戏。

--

  规则建立者既然是最有力量者,那么自然在其还具备力量的时候,对别的人具有奴役的实力,于是他们的规则自然会为了维护这种奴役体制的合法性和可延续性而建立。

  比如饥饿游戏就是这样,每个区都必须派出一男一女来参加再不斩才会参加的生存考验,这种规则在我们看来自然是极端不合理的,但在他们的世界中,却是合理的,也是不可撼动的。为什么?因为制定规则的人有力量,这就足够了——这便是社会学中的元规则(此元规则颇受争议,但在我看来却再合理不过)。

  这就是一个典型,制度的建立被维护不公。

  参与者没有反抗的力量,就只能顺从,最多就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做一点小手脚(于是主持人被赐死了,总统亲自操刀)。

  这便是DC等超级英雄充满浪漫主义的地方——规则维护不公时,有超越规则的力量站了出来。但这不是现实,至少不是我们的现实,也不是饥饿游戏的现实。

  也应此,昆汀·瓦伦提诺的暴力美学也是一种浪漫主义——姜戈具有南方第一快枪的神技,所以才能折返后给予酣畅凌厉的报复——但从另一点来看,却也是个人的与自私的,至少在当时的历史洪流中只能算是一珠弹跳得额外高耀的水花,却不是逆流五老峰瀑布的升龙霸。他并没有阻止黑奴解放,而是救走了自己心爱的公主,以后说不定继续当一个赏金猎人,又能杀白人又能赚钱,但对整个黑人环境,并无影响。

  现实世界不认眼泪,所以没有超级英雄,没有姜戈。在这点上来看,饥饿游戏更让人共鸣——为了生存下去,在明显不公的体制与规则下,只能坚持下去。

  活着不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更高的信仰与追求。

  从这点来看,姜戈所面对的斯蒂芬就是一个彻底的反面。

  他已经从内心深处认同了黑奴的地位和存在,身为黑人,他内心深处已经相信黑人比白人低等,黑人应该为白人奉献一生,黑人应该对白人唯命是从。就和那枚骷髅本一样,服务白人是毕生所愿,不求更多,只求更忠。

  他们活着睁开眼睛,却死着度过每一天。(我10年开始写到现在还没写完的小说中的一句台词,不过原文主语是“我”。)

  可怕的不是顺从与屈服,而是认为顺从与屈服是天经地义,甚至于自己都不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对,就好比《灵魂之井的午夜》里的虫子,内心已经对这种安排没有任何不满意了,除了忠心,还是忠心。

  当规则维护不公时,便无需坚守规则。

--

  所以DC创造了蝙蝠侠,墨西哥与南弗吉尼亚人创造了佐罗的传奇,姜戈被导演安排了自由与枪,饥饿游戏则只能通过选择不同的死法来作抗议。

  这便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理想世界中,无需坚守规则,你可以破坏规则,建立自己的规则,来维护你心中的公平与正义,但在现实世界中,你只能在死法上做出选择。

  这便是另一个更重要的观点:活着不单单是为了活着,而有时死了比活着更能接近目标。

  就如福尔摩斯带着莫里亚蒂跳下瀑布,柯南带着开膛手捷克跳下悬崖(这纯粹是来乱入的),传奇中黄继光去堵枪眼(可操作性无限接近于零,苏联的马特洛索夫就更真实了)。饥饿游戏的男女主角就是这样,他们能对这个维护不公的规则作出的唯一的抗争,就是选择一个不被安排的死法。这虽同是死,但却有了更高的含义。就如女主为一个配角小女孩做葬礼哀悼,引发了对应区域的民暴,这种行为的象征性和对人民的鼓舞是巨大的——用我朝的话说,就是煽动了一小撮不明真相群众。

  活着为了抗争,即便是死,也是为了抗争。

  这背后便是一种信仰的力量——相信这个规则是不对的,是应该被废除的。

  反观我们现在常听到的注入“要适应这个不公的社会”,或者“有本事你也去贪啊”,或者各种明哲保身的厚黑学教义,他们其实更多的就是让自己达到斯蒂芬的状态,即活着睁开眼睛,然后死着度过每一天。

  他们并不信仰任何具体的宗教,事实上也不需要去信仰这些,但他们却甚至失去了对人生而具有的那种追求的信仰,甚至失去了对“维护不公的规则应该被废除”的信仰,那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异呢?

  当然,每个人心中的公正与幸福都是不同的,而且如何坚持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所以别人不做不表示别人不想,也不能要求别人都往同一个方向去想。比如微博上有人到处贩卖美国的民主制度,不支持的人你不能说他们是死狗,人家说不定就认为美帝的民主不靠谱呢。人各有志,不可强求,统一大家的追求本身就是极权主义,切不可从一个火坑跳进另一个火坑。另,我个人不认为美国式民主能解决一切问题,就如同不认为大政府主义的政府能比我们的政府解决更多问题一样。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这里不再闲扯。

  斯蒂芬们在每个时代都有——而且,就如我很久以前所说,当低层次的人新跳入高层次,他们总是最热衷于担当斯蒂芬的——这其实也和斯蒂芬本身很类似。

  对于斯蒂芬们,昆汀让姜戈虐杀之,看着很是畅快,但浪漫主义的理想毕竟不是现实。而又考虑到那些连科幻小说和儿童文学都无法区分的人的思维定势,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片子会以“担心黑人的生殖器太大撑爆光腚菊而使自己被人鄙视”这样的市井玩笑借口(这当然不是官方借口)被封杀了。

  自古以来为什么污以谋反成了弄臣残杀异己的必杀技?因为对皇帝来说,你是否想反不重要,你有动机便已足够了——所以丁开山将丁晓侠推下了悬崖(这里说一下,《缺月梧桐》将规则外的规则刻画得非常真实与深入。如果说金庸古龙是用浪漫主义色彩的童话笔法借鬼打架来说人性,即用强光灯来照射人性,那么《缺月梧桐》则是将人性放在墨汁泥浆中浸泡,让白色从黑色中自然展现,从反面来体现人性)。

--

  最后回过头来说说电影本身。

  无论如何,娱乐化的电影是用来娱乐和被震撼了,从这点来说,蝙蝠侠III不如蝙蝠侠II(特别反角的理由,活生生毁了一个本有大好前途的反派啊!),饥饿游戏看着感觉没高潮,姜戈很High,昆汀的暴力美学看着很爽,德国佬成了新偶像。


Published: December 05 2013

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